“十四五”时期是校(院)主动对接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需求,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,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发展机遇期。作为医科大学中以管理学科为主的二级学院,医药管理学院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。为推进学院的高质量发展,根据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、《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、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(山东省医学科学院)发展规划(2019-2028)》及校(院)制定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的有关精神,制定本规划。
一、发展基础
医药管理学院成立于2001年,学院现有教职工51人,其中教授5人、副教授17人、讲师25人,博士8人。有2名校级教学名师、16名优秀教师、12名优秀科技工作者;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1人,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1人,国家卫生人才评价领域专家2人,山东省省长质量奖评审专家1人,省卫健委评审专家2人,省级学会副会长1、常务理事7人,泰安市社会科学评审专家7人。
学院设有公共管理系、工商管理系、社会工作系、财经系、综合实验室等教学机构,学院现设有公共事业管理、市场营销、人力资源管理、劳动与社会保障、社会工作等5个本科专业,其中社会工作为省一流专业。共有在校生1578人。学院拥有卫生事业管理学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,有人口研究所、医药卫生政策研究所、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和行政管理学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。
学院致力于推进教学模式从“代理制”向“亲验制”转变,积极开展案例教学、实验教学和PBL教学改革。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,建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。承担了省级教改项目3项,出版教材20部,发表教研论文40余篇。获山东省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,省一流课程1门。相继完成了国家级、部省级科研项目70余项,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成果奖等省厅级奖励100余项,发表科研论文370余篇。
坚持“以人为本,实践创新”的管理理念,先后建立了山东省卫生监督所、山东省卫生教育培训中心、东阿阿胶等二十余个社会实践基地,为学生成才提供了广阔空间。在全国、全省“挑战杯”竞赛,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3项;山东省特等奖3项,一等奖8项、二等奖21项、三等奖近19项;承担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40多项;大学生在泰安市、学校科研立项课题50多项。
二、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
指导思想: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依据校(院)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规划,秉承“厚基础、重实践、强能力、求创新”的育人理念。聚焦高素质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目标,以一流学科、一流专业、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,大力推进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,实现管理学、法学与医学学科的深度融合。把学院建设成为医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管理学院,成为为健康山东输送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,成为广大学子成才创业创新梦想起航的摇篮。
总体目标:坚持立足山东、面向全国、走向国际,将学院的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之中。坚持以学科发展为基础,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,强化内部管理为保障,整合资源,凝聚人心,到2025年,学院主要办学指标,达到国内医药管理类学院15名左右。
三、主要任务与具体指标
1、教育教学
根据分类发展、特色发展的原则,深化专业调整,优化专业结构。积极探索管理学、法学与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,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,积极推进公共事业管理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申报省级一流专业,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举办人力资本专业的探索和尝试,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。
坚持科教融合、医教协同、校企合作,积极推进以创新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进一步修改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推进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,形成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。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,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,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,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、能力、素质结构体系。
加大课程建设力度,淘汰“水”课,建设“金”课,遵循“让课程优起来、教师强起来、学生忙起来、管理严起来、效果实起来”的总体要求,明确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权利义务,规范学院的课程建设,力争省级一流课程达到2-3门,校级一流课程10门左右,并以此带动整体课程建设。
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,构建“课堂、网络、实践”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。优化课堂设计,杜绝单纯知识传递、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,实行案例式、研讨式、项目式教学。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,大力推进混合教学模式改革,强化学生和教师互动的个性化沟通的方式,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环境。按照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,拓展实践平台功能,丰富实践教学内容,创新实践教学方法,推进资源信息化,提高共建共享水平”的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思路,突出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教”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。争取承担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2—3项,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不少于1项。
积极寻求双学士或双学位教育。加强双学士或双硕士的研究与申报工作,争取政策支持,增设管理学的第二学位。
积极探索本科教育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新模式。推动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与国际接轨, 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,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的定位上,实现取长补短,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。
2、学科建设
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一级学科下的目录外二级学科点-卫生事业管理学建设,推进目录外二级学科点健康管理与社会保障的论证和申报,推进公共管理、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点和公共管理、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的申报。支持联合公共卫生学院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和建设,实现卫生事业管理学博士点的突破。
联合省内有关科研机构,推进“健康山东”研究中心建设,为山东省医养健康、人口健康、健康老龄化、医改和城乡卫生规划等方向开展跨学科、跨专业研究,发挥决策咨询和智库作用。
搭建“院长论坛”平台,定期邀请省内外各级各类院长、公共卫生机构负责人、卫生行政部门专家员进行专题报告、政策解读、就业指导等方面学术活动。力争在5年内把“院长论坛”打造为国内医学院校的知名品牌。
以推进科教融合、医教协同融合发展为契机,以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平台——人文与社会医学研究中心为依托,促进学科分类与交叉融合,构建交叉学科的研究组织,组建3-5个学科交叉团队,实施培育学科支持计划,提升人文学科学术影响力,整合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管理等学科优势资源,加大学术队伍培养力度,实现医文和医管的交叉与融合。
建设3-5个卫生事业管理基地,实现“科研-教学-师资培训-服务转化”的有机结合。
3、科学研究
积极组织申报各类科学基金研究项目,实现科研基金质量和数量提高。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现实需要,传承优势研究方向,培养新的研究增长点,实现国家基金2项以上,省部级基金项目20项以上。
凝炼相对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,推动研究团队建设。抓住健康中国战略带来的机遇,关注初级卫生保健、医疗保障和医院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,凝练科学研究方向,建设“卫生法与卫生政策团队”,“医院管理团队”、、“卫生经济管理团队”、“卫生应急管理团队”、“医务社工团队”等5个重点领域和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,形成学院科学研究特色。建立起跨学院、研究所、医院的协同攻关和科技资源共享机制。
理论和应用研究并重,加强科研成果转化。鼓励教师潜心卫生事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科学问题的研究,形成独立性研究成果,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,实现SCI论文的突破,高水平论文数量每年递增10%左右,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2-3项。引导部分教师关注社会发展需求,潜心卫生事业管理的实际问题研究,提高教师将研究成果转为政策报告、卫生规划和政府咨询文件的意识,建立成果转化机制。
4、人才建设
实施“ 人才强院” 战略,坚持“ 选育并举” 原则,建设一支德才兼备、结构优化、精干高效、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。力争在5年内,引进卫生事业管理、医院管理、工商管理、社会学等相关专业方向博士10名以上。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,到2025年青年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和博士在读的比例达到80%。培养5名青年骨干教师成为教学、科研学术骨干,重点培养2~3名左右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青年专家成为省级学科带头人,1名教师成为省级教学名师。
积极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,创新“引智”机制。以优化学科梯队结构、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、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,加大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,引进10名左右学科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。坚持“广开渠道,按需引进,重视质量,讲求实效”的原则,重视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的相互补充,真正能“引得进、留得住、用得上”。力争聘请海内外特聘教授、兼职教授数量达10人,实现引进海外人才团队的突破。
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人才合作,探索学院教育国际化新路径。重视与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、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等学校的交流合作,有重点地挑选5-1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做海外访问学者。
持鼓励教师分类发展,建立教师培训、交流、评估、咨询、服务系列制度,建立学科学术带头人项目负责制,积极筹集学科建设与发展基金,造就学科发展的人才梯队与合理结构。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、帮、带作用,认真做好中青年教师的自主研修和校本培训。鼓励教师加强自我学习,重点是教学基本功、业务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学习,推进“教授论坛”,创设国内外进修条件,提高教师整体水平。
5.社会服务
参与医疗卫生政策制定。参与国家和省卫计委卫生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项目,加强对卫生政策执行的效果、效益、效应考察、判断和评定,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部门,力图对政策的前景和变迁提供建议。
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。重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,在校内面向学生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,面向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,普及健康科学知识。带头参与爱国卫生运动,发展健康文化,移风易俗,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,倡导文明健康生活的方式。
推动服务社会模式创新。每年选派1~2名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挂职锻炼,实行请进来、派出去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指导模式,为青年教师发展和成长提供服务社会平台。探索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新模式,鼓励大学生利用医疗卫生等领域较强的学科优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,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效益的双赢。
加强与卫生行业及企业的合作与培训。增加与省内外教学医院和临床实习医院的联系,重视与大型医药公司的合作,拓宽学科合作与培训的新思路,构筑合作与培训的立体网络枢纽。
四、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
1、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
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要求,全面加强政治建设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。进一步增强“四个意识”,坚定“四个自信”,做到“两个维护”。把党建工作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,做到同谋划、共发展。充分发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作用,大力督促发挥班子成员和党员教师的引领带头作用,不断提高学院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廉洁自律意识,为学院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。
2、发挥管理学科优势,强化学院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建设
科学处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运行关系,充分发挥学院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、学位评定、学术评价、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,积极探索教师分类管理,发挥职称晋升、教师考核、奖酬金分配等在调动教师积极性上的正导向作用。
3、加强学院文化建设,积极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
结合医药管理学院办学20周年的有利契机,全面系统总结学院发展历程中积淀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优秀内涵,形成上接校(院)又具本学院特色的学院文化,重点在院训、教风、学风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,形成民主、科学、独立、自由的文化氛围,在开放和包容的环境中实现创新、创业和发展。
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,积极探索创新创业背景下的本科导师制,基于管理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和专任教师兼职班主任探索,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“三全育人”新格局。
把对校友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列入学院议事日程。重视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,在校友较为集中的地区成立校友会。重视公共关系,通过宣传、沟通、交流和展示,树立良好的学院社会公众形象。
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十七日